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隔夜的银耳和木耳不能吃吗?

2010-08-21 00:00:0039健康网社区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银耳汤一次多煮些,只要按我前面博文中的忠告,分成小份放入冰箱中保存,每份取出一次加热食用,就可以保存1-2天时间,完全不必担心。如果木耳一次泡发多了,也只需放入冰箱,避免变味发臭,次日仍可继续烹调食用。

  银耳汤一次多煮些,只要按我前面博文中的忠告,分成小份放入冰箱中保存,每份取出一次加热食用,就可以保存1-2天时间,完全不必担心。如果木耳一次泡发多了,也只需放入冰箱,避免变味发臭,次日仍可继续烹调食用。

  有位女士说,她为了美容,经常喜欢煲银耳汤喝。但是,一次不可能只煲一碗,必然是三四碗的量,一天吃不完,放在冰箱里,还是比较担心。一些爱吃木耳的人也说,木耳几朵不值得发,一次往往多泡点,每次做菜的时候用一点,过夜的情况也常有。如果隔夜不能吃,它们到底是产生了什么毒物呢?有多大危害?

  凡是隔夜不能吃云云,除了担心微生物繁殖之外,其禁忌原因几乎都是来自亚硝酸盐的增加。菌类不能利用硝酸盐或亚硝酸盐,但可以部分利用尿素、胺类等无机氮源。也就是说,养蘑菇的时候,培养基里面所加的营养物质可能包括尿素,尿素本身无毒,但菌类可能把它代谢成硝酸盐。硝酸盐本身也是无毒的。但是,在发泡、烹煮和储藏过程中,人们担心一部分硝酸盐可能在细菌的作用下变成亚硝酸盐,而亚硝酸盐是增加胃癌风险的一个因素。

  不过,且不要一听亚硝酸盐就开始惊恐,先按照逻辑思考几个问题:

  首先,木耳和银耳中含硝酸盐多吗?泡发之后会增加吗?

  其次,如果在室温和冰箱里分别放24小时,亚硝酸盐到底会增加多少?

  第三,它们的食用量有多大?亚硝酸盐的摄入量达到会引起危险的程度吗?

  先回答第一个问题。木耳和银耳中的确含氮较多,包括硝酸盐,但那是干品中的含量。泡发之后,一斤木耳可以变成9-10斤,其中的硝酸盐的含量已经变成了十分之一。鲜木耳的硝酸盐含量不过是120mg/kg左右,远远低于很多叶类蔬菜中的含量(FAO标准:一级新鲜蔬菜硝酸盐含量432mg/kg)。亚硝酸盐含量约为2.5mg/kg,比新鲜蔬菜的标准还要低得多(无公害蔬菜标准为低于40mg/kg)。而且,硝酸盐和亚硝酸盐都是高度可溶的物质,在泡发、清洗过程中,还要再溶进浸泡的水中,因此多洗几次含量还会进一步下降。

  关于存放24小时之后的变化,我没有查到有关银耳的测定数据,只找到一篇有关木耳的文章。这篇文章测定了鲜木耳在室温和冷藏室中存放24小时之后的含量,发现无论什么温度下储存,变化都非常小。文章还测定了水煮对木耳亚硝酸盐的影响,室温存放24小时之后,亚硝酸盐含量从2.19mg/kg上升到2.59mg/kg,这么小的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银耳虽无数据,但从理论上推测,其变化规律应当与木耳相似。

  最后一个问题是,人们每天能吃多少木耳或银耳呢?通常的食用量不超过干品5克,也就是相当于鲜品50克左右。如果用银耳来煲汤,数量更少,每天吃的量不过是一两朵。即便再多说一些,按鲜重100克(大约可以装两碗)来计算,每日摄入的亚硝酸盐含量也不超过0.3mg。而亚硝酸盐引起人体发生中毒的剂量是200mg以上,差着几百倍呢。相比而言,人们吃腌菜、不新鲜蔬菜和粉红色的肉菜、火腿、香肠、肴肉、酱肉等,所得到的亚硝酸盐数量会比这个量高几十倍甚至百倍。

  因此,所谓吃隔夜木耳和银耳会引起中毒的说法,纯属不实传言。目前我还不曾见到因为吃隔夜银耳或木耳发生中毒的报道。除非有人故意在银耳中非法添加亚硝酸盐或硝酸盐,才有这种可能性。

  银耳汤一次多煮些,只要按我前面博文中的忠告,分成小份放入冰箱中保存,每份取出一次加热食用,就可以保存1-2天时间,完全不必担心。如果木耳一次泡发多了,也只需放入冰箱,避免变味发臭,次日仍可继续烹调食用。

(实习编辑:张曼)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相关专题
立秋清毒排湿养生系列之百合银耳甜品

虽然酷热的暑气还没散去,但是立秋就意味着我们进入秋季了,立秋之后要注意避热纳凉,要早睡早起。在饮食上面要注意滋阴润肺,要以清淡为主,这个礼拜我们尝试了养生粥,健脾芋头鸡,今天周三就来个甜品吧!下面跟着39小编来做一道简单的百合银耳糖水。

健康资讯推荐
特别策划
热门问答更多
推荐医院更多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