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论菜肴“味”之美

2010-06-13 00:00:0039健康网社区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  人们常用色、香、味、形、器、质等来作为莱肴的评价指标。其中“色”常常排在老大的位置,菜肴的色之美,往往是给予人们欣赏、品尝菜肴的第一感觉。美好的色彩能给人以强烈的印象,能诱发人们的食欲,促进人的机体对菜肴的营养等的吸收,但是“味”堪称为菜肴的灵魂,是菜肴的核心,没有了灵魂则失去了色彩,所以,莱肴之美仅有美好的色彩是远远不够的,它还必须要有美好的“味”。

  人们常用色、香、味、形、器、质等来作为莱肴的评价指标。其中“色”常常排在老大的位置,菜肴的色之美,往往是给予人们欣赏、品尝菜肴的第一感觉。美好的色彩能给人以强烈的印象,能诱发人们的食欲,促进人的机体对菜肴的营养等的吸收,但是“味”堪称为菜肴的灵魂,是菜肴的核心,没有了灵魂则失去了色彩,所以,莱肴之美仅有美好的色彩是远远不够的,它还必须要有美好的“味”。色彩之美是外在的,“味”之美才是更内在、更重要的东西。色彩之美是作用于人们的视觉,而人们要真正领略烹饪技艺之精华,更主要的是通过“味”之美去感觉它、享用它。所以,我们说“味”才是菜肴之“灵魂”。

  “味”美之一:食物的美味究竟是源于其本色呢,还是源于食用者的味感?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有人赞同前者,也有坚持后者。我认为食物美味的形成,是这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既要有食物本身味的因素(味美的感觉是一种享受),还要有食用者的味感的参与,二者缺一不可。当然,食物本身的味美是基础,本身味不美的食物是不可能让人觉得味美的。但是,基础不是唯一的。仅有食物本身的味美而没有食用者味感的参与,也可能不能让人尽享食物的美味。举个简单的例子有时候你精心制作了一桌美味佳肴,可是食用者却不喜欢,为什么?俗话讲得好:“好吃的,不如爱吃的。”就是这个道理。再例如南方人爱吃大米,北方人爱吃面食。彼此都觉得自己所吃的是最美味的食物,要他们改换口味就很困难。因为是地理、气候、习惯的不同,所谓“适口者珍”,“适口者味美”,在这里体现得非常突出。因此我们要制作美味的莱肴,一方面要将莱肴做得美味可口,另一方面要针对食用者的不同味感而给予不同的烹饪,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烹饪制作成为真正的美味佳肴。

  “味”美之二:在烹调过程中,讲究莱肴的“鲜嫩度”是产生味美的重要环节。佳肴名饪之所以受到人们的青睐,主要在于它给予人们的鲜美的味感。而要做到烹饪具有鲜美的味感,保持菜肴的鲜嫩度,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并且这是烹饪中的一个较大的难点。特别是那些在烹调中极易变老的原料,需经过一定的烹调技术使其保持莱肴的鲜嫩度,就能提高菜肴的美味和品味。

  我认为,要做到莱肴烹饪得鲜嫩,首先是原料本身必须鲜嫩,而且选料要精。如:炒虾仁、鲜贝、鱼片等,必须选新鲜的、上好的:其次,是厨师运用技术要恰当。经过刀工、上菜、滑油、火候、调味等,整个程序必须前后呼应,互相衔接,一丝不苟。只有这样,才能最佳地实现莱肴烹调的鲜与嫩。另外,有些原料,如:牛肉、蛇肉、老母鸡、肚头、肫头等等,由于其生长期较长,它们的肌纤维粗,持水性能差,在加热过程中质地极易老化,这就必须经厨师加工而使原料变嫩、变美味。

  “味”美之三:“五味调和百味鲜”,调味要讲究精益求精。常言道:“五昧调和百味鲜”,这是指通过烹饪可以使各种原料的不同滋味互相扩散、渗透与融合,从而产生新的或更好的或出乎意料的美味来。调味是能体现一个民族的特色和一定时代风格的烹饪科学,它在制作美味莱肴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它本身又是一项非常精细而微妙的工作,要求人们认真、细致、精益求精。厨师只有在“调”字上动脑筋,下一番苦功夫、实功夫和细功夫,才能把“味”的完美全部奉献给人们。

  味美之四:重视菜肴的最佳食用温度。人们对于菜品的温度没有明确的要求,这项指标的缺失导致厨师对菜品温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工作中没有形成明确的数字标准。历来民间就有谚语“一热顶三鲜”。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这样话“快趁热吃,凉了就不好吃了。”这句话说明人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已意识到温度对菜肴味的影响。温度是菜品质量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如沸腾鱼片、火锅等菜肴,无不是靠“热”赢得了顾客的青睐;蟹黄汤包,热吃汤汁鲜香,冷后则腥而腻口,甚至汤汁凝固。所以菜点上桌时的温度是保证菜点质量的重要条件之一,通常热莱的最佳食用温度为60℃~65℃,冷菜的最佳食用温度为10℃左右。提升菜品的质量,关注菜肴最佳温度显得尤为重要。

  “味”是制作菜肴的“灵魂”,它所追求的是本味和真味。鲜美的“味”,要能体现出古人所谓的“三味之材”、“九沸九变”而后产生的“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浓、酸而不酷、成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腻、味中含味、味外有味、余味无穷”的味觉感受。有些原料,如熊掌、鱼翅、海参、鲍鱼等,其本身均没有鲜味,全靠鲜汤和复合味来补充,达到菜肴的美味。

  要调好“味”,在实践操作中,“五滋六味”的组合配套也是至关重要的。上莱既要有香、酥、软、烂、浓、鲜、嫩、滑等口味之美,酸、甜、苦、辣、辛等滋味之妙,又要讲究上菜的顺序,即成者宜先、淡者宜后:浓者宜先,薄者宜后:无汤宜先,有汤宜后;酸辣宜先,甜者宜后等。但粤莱中又盛行汤宜先,所谓“开胃汤”也有其道理和独特的风格。

  要调好“味”,还应注意因地制宜。以地域而言,要注重调味的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使不同地域的人能各得所需,就时节来说,调味应该春多酸、夏多苦、秋多甜、冬多成,即夏秋力求清淡爽口,讲究清中求鲜、淡中求美,而冬春则偏重浓郁,讲究滋补。同时,也要根据原料的品种、产地、季节、老嫩、新鲜度等,清者配清、浓者配浓、柔者配柔、刚者配刚,要求佐料纯正,不可有怪味或异味,还要求讲究刀工和火力,因为只有这样,烹调出来的菜肴才能色香宜人,滋味鲜美。

  要调好“味”,还要求在实践中既要掌握调料的性能,又要善于使用调味。所谓“五味调和百味鲜”,调味以“鲜”为第一,凡淡而无味,过咸而苦,过分使用味精而有邪味等,都是不好的制作。要使菜肴产生出鲜美的滋味,一在于烹,二在于调。就“调”来说,现在大多数都是酸、甜、苦、辣、咸、香、鲜等基本单一味,在此基础上综合成有不同地方风味的“复合味”,工艺比较复杂,成功的也不多。就目前来说,还未能把诸如鲜成、香辣、麻辣、酸辣等复合味科学地、标准地归类总结,厨师只能凭借自己的经验去投料。但这是不够的,因此就需要我们去开拓、创新。菜肴的烹调还要善于掌握“适度”,要力求保持原料的本位,如鸡鲜而清,蟹鲜而浓,芫荽等有清香味,要在烹调中保持各种原料独特的滋味,我们就要善于灵活地运用调味。

  “味”还有一点也是很重要的,就是要注重调汤,俗话说“艺人的腔、厨师的汤。”制作出好的鲜汤,是使菜肴增鲜的有效手段,鲜汤是用富含鲜味物质的动物原料,经过一段时间的煮或炖,取其精华而制作成的香味浓郁的汤汁。在烹调时适量放入鲜汤,能增加菜肴的鲜味。因为人的味觉是十分复杂的、多层次、丰富的,而味精的单一鲜味是无法满足其需求的,所以,用鲜汤增鲜比味精好得多。“要得菜肴味道好,要用鲜汤保”,这是从无数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有益经验。

  中国烹饪历来讲究“以味迎人”,“味”是菜肴之灵魂和生命,也是中国源远流长的烹饪传统的精华所在。正是其独特的“味”,使得中国的烹饪技术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并且在世界烹饪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这份厚重的传统并努力开拓。烹饪今后发展之前景,必须是以“味”为灵魂、核心,以养生为目的,这样中国的烹饪技艺才能代代相传,长久不衰。

(实习编辑:杨丽珍)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健康资讯推荐
特别策划
热门问答更多
推荐医院更多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