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看不见的饿伤你更深 7招对抗隐性饥饿

2015-08-04 00:07:36生命时报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饿肚子”这件事对现代人来说好像不太可能发生,除非是为了减肥主动挨饿。在这个全民热衷“吃”的时代,不仅填不饱肚子的情况一去不复返,甚至有些人还觉得自己有些营养过剩。

  意想不到的是,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明确指出,全球现有约20亿人正遭受“隐性饥饿”的困扰,这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问题。什么是“隐性饥饿”?它会带来哪些健康危害?

  生活好了,不少人却在“挨饿”

  人饿了,肚子会咕咕叫,提醒我们该吃饭了,一旦摄入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等能量营养素,食物在胃里膨胀,就能抵消饥饿感,这就是我们平时说的“饥饿”,即显性饥饿。然而,食物中还存在一些微量营养素,人体每日需求量很低,即使吃不够也不觉得饥饿,这就叫隐性饥饿。

  概括来说,能量营养素缺乏导致的显性饥饿“吃饱”就能解决,而微量营养素缺乏造成的隐性饥饿必须“吃好”才能应对。

  隐性饥饿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到2008年,全球因铁缺乏导致的贫血人口已达到20.3亿,碘缺乏人口为19.89亿,学龄前维生素A缺乏人口为2.54亿,分别占全球人口总数或同组人口的37%、35%和42%。

  在我国,隐性饥饿也一直存在,只是过去人们连温饱都解决不了,并不关注。比如近日,台湾一项调查显示,高达99%的岛内居民正面临“隐性饥饿”及其可能导致的健康风险。和过去相比,如今导致隐性饥饿的原因更复杂。 一方面,生活方式急剧变化。

  交通工具代替走路、机械设备代替体力劳动以及生活条件的改善,这些都导致身体能量消耗减少,食量随之下降。 但人体对维生素、矿物质等微量营养素的需求并未减少,在食量减少时,微量营养素摄入易不足。只是,隐性饥饿因为平时难以发觉而被人忽视。

  另一方面,食物微量营养素含量明显下降。

  随着科技的发展,食物的生长周期缩短,产量提高,但所含的微量营养素也比以前少了。以猕猴桃中维生素C含量为例,1992年测量数据约为1000毫克/100克,现在仅为200多毫克/100克上下。

  越来越精致的食品加工方式,也使大量富含微量营养素的粗糙部分被人为去掉,比如粮食加工中,大量去除种皮、糊粉层以及胚芽,使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大量损失,导致人们饭吃得不少,营养素摄入却没见多。

  看不见的饿伤你更深

  隐性饥饿具体是指两大类营养素的缺失,一类是维生素,一类是矿物质。严重缺乏这两类营养素会致病,即使未经察觉的轻度缺乏,也会影响人们的智力水平、劳动能力和身体免疫力。

  缺碘导致呆小症

  缺碘容易导致甲状腺肿(俗称“大脖子病”),还会造成呆小症,表现为人长不高和智力损失。

  缺铁诱发贫血

  铁是血液中血红细胞的重要来源。如果缺铁,血红细胞减少,携氧能力降低,除了使身体抵抗力下降,容易感染疾病,还会降低人的注意力。数据显示,我国每5人里就有1人贫血,多为妇女、儿童、老人。 缺维生素A 容易夜盲 维生素A缺乏会影响免疫系统,使机体对流感麻疹等病毒的抵抗力变差。另外,视神经也会受影响,导致夜盲症,甚至失明。

  缺锌让人味觉减弱

  锌缺乏会使免疫力下降,还对味觉影响很大。缺锌时,由于吃东西不香,会使食量下降,容易面黄肌瘦。

  缺硒对心脏健康不利

  硒是种抗氧化营养素,对心脏健康尤为重要。如曾在四川西昌、东北克山等地流行的克山病,无论老幼均因突发心脏问题死亡,这和缺硒有很大关系。

  此外,缺钙易导致骨质疏松、缺叶酸往往造成出生缺陷……很多人认为超重、肥胖的人营养过剩,这是不对的。超重、肥胖反倒是隐性饥饿的高危人群,他们多是能量营养素摄入过多,但却可能缺乏微量营养素,这还会加剧诱发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

  7招对抗隐性饥饿

  为应对隐性饥饿,目前,我国已做出一些努力,比如强化碘盐,虽存在争议,但不可否认其重要意义;给贫困地区6~24个月的孩子发放营养包(豆粉中加入微量营养素),拌到饭里吃,可缓解微量元素缺乏的问题。

  此外,政府还应做好营养教育工作,让孩子们从小就知道均衡饮食的重要性。除了政府,普通人也应学会预防隐性饥饿,具体做法如下:

  1 牢记膳食宝塔

  日常膳食中应牢记膳食宝塔,确保谷类、薯类、蔬菜、水果、畜禽肉、鱼虾类、蛋类、奶类、豆类的充分、均衡摄入,并控制油、盐食用量。

  2 重点补充四类食物

  调查显示,国人膳食中奶类、豆类制品、粗粮、水产品的消费量远不及推荐量,人们最好重点补充。奶类和豆类制品富含优质蛋白;粗粮富含B族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水产品含多不饱和脂肪酸。

  3 根据自身情况着重补充

  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可根据需要,通过饮食补充微量营养素。如摄入牛奶、蛋黄、动物肝脏补充维生素A;吃血豆腐、红肉、黑木耳补铁;摄入海带、紫菜等补碘;常吃猕猴桃、柑橘等补充维生素C等。

  4 多用低温烹调

  过度烹饪会使食物中维生素C大量流失。建议多用蒸煮等低温烹调,最大限度保留食物营养。

  5 摒弃不良习惯

  吸烟、饮酒、熬夜、反复减肥、缺乏运动等不健康生活习惯,也会造成体内微量营养素缺乏,应尽早摒弃。

  6 尝试强化食品

  如今市场上有些强化某些微量营养素的食品,比如加铁酱油、添加B族维生素的谷物早餐,可酌情食用。

  7 服用膳食补充剂

  在一般情况下,不推荐额外服用膳食补充剂。但若长期出差在外,三餐难以保证,可酌情服用复合营养片。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健康资讯推荐
特别策划
推荐专家更多
  • 邵永胜主任医师武汉市第六医院

    擅长领域:胃肠道疾病和腹外疝的诊治,尤其是胃肠道肿瘤的外科治疗,以及腹腔和腹膜后巨大肿瘤的外科治疗

  • 潘运龙主任医师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擅长领域:胃肠道疾病(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出血,胃、大肠、小肠良恶性肿瘤,直肠癌,痔疮);甲状腺疾病(结节性甲状腺肿、甲亢,腺瘤,癌);腹外疝(小肠气)诊断及外科手术治疗

  • 何裕隆主任医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擅长领域:在胃癌根治术、全直肠系膜切除、低位保留肛门和保护性功能的直肠癌根治术、结肠“J” 型贮袋重建直肠术等方面有深入的研究和丰富的经验;对于胰腺疾病、腹膜后肿瘤、食道癌、食道良性疾病、结直肠息肉及息肉病及胃肠道间质瘤等有丰富的诊治经验;熟练应用腹腔镜及消化道内镜对胃肠道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

推荐医院更多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