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饮食 > 饮食图书 > 《从饮食说健康》 > 正文

《从饮食说健康》

www.39.net  2009-3-25  《从饮食说健康——血型与饮食密码》  陶涛、陈龙

  8、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特别是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T淋巴细胞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在易感者中,此种炎症可引起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或咳嗽等症状。

  哮喘的发病原因通常包括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其中内因就包括了与血型的关系。引起哮喘的内因,通常是因为遗传基因决定的过敏体质。根据资料显示,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是位于不同染色体上多对致病基因共同作用所致,这些基因之间无明显的显隐性区别,各自对表现型的影响较弱,但有累加效应,发病与否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所以,支气管哮喘是由若干作用微小但有累积效应的致病基因构成了其遗传因素,这种由遗传基础决定一个个体患病的风险称为易感性。

  目前,对哮喘的相关基因尚未完全明确,但有研究表明可能存在有哮喘特异基因、免疫球蛋白调节基因和特异性免疫反应基因。而人类第6号染色体上人白细胞抗原区域的DR位点也存在免疫反应基因,控制了对某种特异性抗原发生免疫反应,所以,在哮喘的发病过程中受免疫球蛋白调节基因和免疫反应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此外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中的细胞受体的不同敏感状态,某些酶的先天性缺乏等可能也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O血型的人对空气污染敏感可能是O型人容易发生哮喘的原因之一。这个问题有待深入研究探讨。

  O型血人的支气管哮喘饮食注意  

  据有关资料显示,支气管哮喘已经成为严重威胁公众健康的一种主要慢性疾病。一旦得患,将会大大影响日常生活的质量。因此,预防、治疗支气管哮喘成为易患此病的O型血人的重要任务。在饮食上,应该做到以下方面:

  ◎ 忌酒、忌过咸食物。酒和过咸食物的刺激,可以加强支气管的反应,加重咳嗽、气喘、心悸等症状,诱发哮喘。

  ◎ 要多补充高蛋白,进食一些富含高蛋白的食物,如瘦肉、肝、家禽、海鱼等,增加热量,提高抗病力。消化功能不好的人要少吃多餐。

  ◎ 多吃含有维生素A、C及钙质的食物。维生素A有润肺、保护气管之功;维生素C有抗炎、抗癌、防感冒的功能;钙能增强气管抗过敏能力。平日里多吃一些猪肝、胡萝卜、杏、大枣、柚子、番茄、猪骨等,可以补充体内维生素A、C以及钙的含量。

  ◎ 根据自己平日身体状况,针对性地选择食品。如痰多、食少、舌苔白,宜选食南瓜、莲子、山药、糯米、芡实等来补脾;如四肢发冷、小便清长、腰酸,宜选食狗肉、麻雀肉、胡桃、牛睾丸、羊肉来补肾;如有多汗、易感冒,宜选食动物肺、蜂蜜、银耳、百合来补肺。

  另外,支气管哮喘的发作季节性明显,因此饮食也应遵从季节性。如冬、春是支气管哮喘发病的高发期,饮食应以护阳、补阳为主,多食用枣、羊肉、鱼肉等食品。而夏秋阳气盛,则应以滋阴为主,饮食应避免辛甘燥烈食品,应少吃辣椒、生葱之类的辛辣食品。

  9、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简称为妊高征,是产科中比较严重的妊娠并发症。它与血型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而且导致妊娠高血压的病因至今未明。研究者根据统计发现,O型血的孕妈妈罹患此病的几率,要远远高于其他三种血型。

  O型血人的妊高征饮食注意  

  目前对妊娠高血压症的治疗方法,主要根据其病理生理变化特点采取解痉、降压、利尿及适时终止妊娠等原则治疗。一般在妊娠6个月以后容易发生妊娠中毒症,多以水肿、高血压为主要症状,该病病情较重,对孕期母子威胁甚大。对此,除了积极治疗外,饮食上也需特别注意调理,最好做到以下几点:

  ◎ 要控制食盐、钠盐的摄入量。因为钠盐、食盐都有加重孕妈妈水肿和血压的作用。限盐的饮食淡而无味,可能很难保证孕妇的饮食营养,为满足孕妇营养素的需要量和母子的健康应坚持食疗

  ◎ 在了解孕妇饮食习惯的基础上,挑选其喜欢而又不易于消化吸收的食物,以保证孕妈妈的营养。

  ◎ 鱼、肉等动物性食物,最好用烤制法,以保证色、香、味,并可适当添加些香菜、韭菜、葱、蒜等含芳香性气味的蔬菜,增加食欲。

  ◎ 烹调时要注意,少吃味精。因为味精也是一种钠盐,不可因改善口味而多加。

  ◎ 各种盐渍的小吃,如盐炒花生、盐瓜子、咸鱼干、咸菜、咸蛋等,尽可能不吃;黄酱、酱油也宜少用。

  ◎ 要多补充蛋白质,可以多食用一些鱼类。

  ◎ 应多食含维生素和碳水化物高的食物,如新鲜的蔬菜、水果和米、面等。

  ◎ 水肿严重者,应适当地限制饮水量,必要时采用无钠饮食,但当病情好转、水肿消退后,要及时恢复钠盐的供给,因为长期低钠或无钠饮食,对孕期母子均不利。

  ◎ 可多食用具有利尿、消肿、降压的食物。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搜索相关文章: 营养 饮食 血型

  • 网友评论发表时间
昵称:
内容:
请输入验证码: code
39健康网 - 39健康網 - 中国优质医疗保健信息与在线健康服务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