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饮食误区知多少?于康教授来解惑

2013-04-08 15:57:4939健康网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如今人们都开始追求饮食上的营养和健康,可实际上很多人追求的所谓健康饮食习惯只是人们自己的饮食习惯而并非正确的饮食习惯。谁都想吃得健康、吃得营养,但有时又不知不觉陷入了饮食的误区。于康教授在《你吃对了吗?》一书中,列举了不少大家生活中常见的饮食误区,先来一睹为快吧!

  饮食误区知多少?--食物相克不可信

  营养难,难营养。

  如今人们都开始追求饮食上的营养和健康,可实际上很多人追求的所谓健康饮食习惯只是人们自己的饮食习惯而并非正确的饮食习惯。谁都想吃得健康、吃得营养,但有时又不知不觉陷入了饮食的误区。

  “饮食误区”并不是一个很深奥的话题,就像做错题目需要纠正一样,认清误区,改正就好。在本章,为大家揭示几类常见的饮食误区。

  “食物相克”一说可谓是由来已久了,每个人都能道出一些五花八门的相克食谱,有人还将“相克”的食物图表挂在厨房提醒自己。

  在“食物相克”的食谱中,虾与维生素C同食等于吃砒霜的传言流传最广,也最骇人听闻,被称为“杀人食谱”。在电影《双食记》中,一位绝望主妇利用这一“相克食物”杀人,从此让很多人吃虾后不敢再吃水果。然而,事实是怎样呢?

  海鲜+维生素C=砒霜?

  悦悦:电影《双食记》里面讲了一个女人为了报复出轨的丈夫,利用食物相克的原理,每天做“有毒”的饭菜给丈夫吃。如果我没记错,里面有一个片段,就是一桌子海鲜,还配了一扎橙汁。我们都知道橙子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C可以调节人体的免疫力、抗氧化,一些爱美的女性还会吃维生素C片来美白皮肤。海产品的好处也不必赘述,大家都知道那是优质蛋白的出处。但是“海鲜+维生素C=砒霜”这一说法由来已久,请问于教授,美味的海鲜和香甜的水果真的不能两者兼得,放在一起吃吗?

  要解决悦悦提出的这个问题,首先要分析一下海产品中所含的化学成分。

  多种海产品,如虾、蟹、牡蛎等,体内均含有化学元素砷,一般情况下含量很低,但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可能使这些动物体内砷的含量达到较高水平。

  虾体内所含砷的化学价(化学价是一种化学结构的表示方法)是五价,一般情况下,五价砷对人体是没有害处的。从理论上讲,高剂量的维生素C和和五价砷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会转变为有毒的三价砷,即人们常说的“砒霜”,当三价砷达到一定剂量时,会导致人体中毒。

  “高剂量的维生素C”的概念是一次性摄入维生素C超过500毫克--相当于50个中等大小的苹果所含维生素C的总和,或34个梨,或10个橙子,或生吃3斤以上的绿叶蔬菜。如果经过加热烹调过程,食物中的维生素C还会大打折扣。

  因此,要想让水果中的维生素C和海鲜中的五价砷发生反应产生“砒霜”,恐怕只有在实验室里,通过人为控制的化学反应才能实现。

  在吃海鲜的同时是可以食用水果或青菜的,只要水果数量不超过上述的量(恐怕也没有人能够超过),是没有任何危险性的。但是,如果在大量吃虾,特别是可能被严重污染的虾的时候,再一次性服用5片以上的维生素C药片(每片含维生素C100毫克),从理论上看是有可能导致“砒霜”中毒的,事实上,这种情况几乎不可能发生。

  从绝对安全的角度考虑,人们吃海鲜最好做到以下几点:

  1吃新鲜的海鲜。

  2金属类元素容易沉积在海鲜的头部,所以尽量不吃虾头、鱼头。

  3在夏季气温较高的条件下,要谨防海鲜类食物腐败,同时也要特别注意蔬菜和水果的饮食卫生。

  4尽量从蔬菜和水果中获取天然的维生素C,这是摄取维生素C最合理和最安全的途径。

  5未经医生允许,不要长期(超过2周)吃大剂量的维生素C药片。医学研究表明,并非服用维生素C越多越好。一次性服用维生素C药片超过4片(400毫克)或每日服用总量超过600毫克,不会增加药效,吸收率也不会增高,同时还有可能导致结石,使一些疾病的症状加重,如痛风等。

  所以,正常情况下,日服维生素C药片不宜超过4片,一次不宜超过2片。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感冒等,可在短期内适量增加维生素C的摄入,但从长远考虑,仍以平衡膳食为最好的营养素来源。

  更多精彩尽在《你吃对了吗?》(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下页内容:饮食误区知多少?--“以形补形”无依据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首页上一页123下一页尾页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