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从塑料大米到问题大米 为何食品流言总不断?

2017-10-14 07:38:54网易
栏目关注:

  5月的大米,有点水逆,总是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明明什么都没做,却招来一身黑,和塑料扯上了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

  先是朋友圈里流传着一个“塑料大米”的视频。视频中,一男子不断将一个个塑料袋放入一台机器,经过熔解、拉丝、切割等工序,最终生产出一粒粒状似米粒的白色固体。视频配有文字称,这就是假大米的制作过程。

  虽然稍微有点明辨是非能力的人,看完这个视频,都会呵呵一笑,表示现在造谣的人也非常努力,毕竟以大米为主食的中国人,不会傻到分不清吃的是塑料还是大米。同时,国家食药监总局和各路专家也及时辟谣,表示视频里根本不是在制造塑料大米,而是最基本的塑料造粒过程。之所以要做成颗粒状,是为了便于进行储存、运输。同时,再生塑料颗粒均价为每千克10元左右,普通大米每千克不超过5元,从经济角度也不会用塑料制作假大米。

  眼看着这件事就要这么过去,5月12日,在云南玉溪,真的有人遇到了米里有塑料颗粒的情况!

  有玉溪的网友爆料称,在小商铺购买的一批大米中竟然吃出了塑料的颗粒物。这些颗粒混合在大米中,用火烧后呈现胶状,而不是粉末,因此很明显能判断为是塑料。

  所以日前传的火热的“塑料大米”难道是真的?

  经过调查,玉溪市场监督管理局通报了一个调查结果:在大米中发现的白色可疑颗粒物为食品用塑料包装容器生产原材料,系稻谷在运输、装卸过程中不慎混入,可排除人为故意掺杂掺假。

  看完这个通报,我们可能会想问两个问题:第一,为何能排除是人为故意造假?第二,为何大米中会堂而皇之地混入塑料?

  其实排除人为掺假并不难理解,因为说到中国式食品掺杂掺假,有这么几条“惯用伎俩 ”:

  1、给食品中掺点“水分”,增加重量,卖个更好的价格,比如给猪肉注水,给大米里掺入沙石。

  2、给食品里添加价格更便宜又不容易发现的“假兄弟”,节省成本。比如,糯米中掺入大米,味精里掺食盐

  3、给食品加点“滤镜”,掩盖食品本身不好的色香味。比如,大米里加石蜡,豆腐里加吊白块。

  而在本次事件中,这几样都不占,因为塑料颗粒卖的比大米贵,塑料颗粒比大米轻,掺入塑料颗粒还非常容易被发现,如果是故意在大米中掺杂塑料颗粒的话,那么掺假人实在是有点蠢。而且在13袋大米中,只发现了18.2g的塑料颗粒。也就差不多是一袋速溶咖啡的质量,如果是故意掺进去,也不会掺这么点儿。所以基本可以排除是故意掺假。

  那么,就算不是故意掺进塑料颗粒,但为何大米中会有塑料颗粒?在大米中有塑料颗粒是合理的吗?

  经过调查发现,事件中的白色可疑颗粒物为食品用塑料包装容器生产原材料,PET。至于为何会“不慎掺入 ”,目前还没有一个官方的调查结果。

  作为包装材料,不是食源性物质,本不应该出现在食品中。这其实反映的是一个企业在生产运输流程中责任心的问题,即便是“不慎掺入”,即便这次掺入的危害并不大的塑料颗粒,也仍应该引起企业和监管部门的足够重视。因为食品安全,再怎么较真,也不为过!

  为何食品流言总不断?

  这些年朋友圈总的谣言花样翻新,特别是有关食品安全或是养生的,尤其传播迅速。 在关于“塑料大米”的事件,虽然假视频做的很傻很low,但这个视频流传之快流传之广着实令人震惊。为何大众更愿意传播这些“一看就是谣言”的东西呢?是大众的科学素养低,缺乏理性认知和分辨能力,还是大众对我国食品安全丧失信心,更加容易听风就是雨呢?恐怕都有。

  如何消除恐慌?单靠几个专家出来的辟谣是远远不够的。而真正有益的,是国家能切实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和力度,保证食品安全。不要让谣言摧毁一个产业,更不要用不安全的食品,摧毁老百姓的心。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特别策划
水逆
  • 常见症状:呕吐苦水
  • 并发症状:
  • 相关检查:
  • 推荐用药: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